石翡翠高速擴張,“天工獎”新鮮出爐,不斷升溫的珠寶市場對于收藏者意味著什么呢? 本月剛剛結束的2007中國國際珠寶展所呈現出的熱度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業(yè)內人士,還是普通參觀者,都強烈地感受到了珠寶市場的快速升溫與隨之而來的深刻變化。 兩種情結改變寶玉石格局 本次珠寶展入場首次采用了實名制,觀眾參觀比以往多了一些環(huán)節(jié),但這顯然不足以影響參觀者的熱情。雖然主辦方還沒有公布最后的統(tǒng)計結果,但從現場的旺盛人氣完全可以領略到社會公眾珠寶熱情的提升。 在今年的展出門類中,玉石翡翠風頭出盡。按照主辦方事先估計,玉石翡翠的展位在全部6個展廳中占到1.5個,也就是四分之一,但從實際情況看,玉石翡翠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展出面積,珠寶市場的天平已經旗幟鮮明地倒向了玉石翡翠。這是珠寶市場格局的一個標志性變化。 2006年珠寶展最具價值的展品是101.4695克拉的特大金剛石,而今年的看點首先是七彩云南拿出的天價翡翠手鐲,然后是博觀拍賣公司展示的重量41公斤、估價達8000萬元的和田玉籽料。 為了參加本屆展覽,各玉石翡翠商家顯然準備得相當充分,紛紛拿出了豐富的高端品種,滿綠、玻璃種、高翡滿眼皆是。翡翠玉石材質的千變萬化在精心設計的展廳燈光映照下流光溢彩,材質特征與魅力被充分表達了出來。 作為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中國玉雕石雕天工獎也在展會上公布了評選結果,獲獎作品展區(qū)更成為展會中人氣最旺的部分,無論是觀眾的密集程度,還是熱情關注度,包括解讀能力都顯然超過了去年,而另一方面,今年天工獎表現出的高水準也讓觀眾大呼過癮。 展會上一場由當代玉器專業(yè)拍賣機構運作的名為“玉壘浮云”的和田玉籽料拍賣也頗為引人矚目。記者現場看到,在拍賣還差10分鐘時,拍賣會現場已座無虛席,圍觀者更是把過道擠得水泄不通,最終該拍賣會成交率達到了33%左右,成交總額1400多萬元,單品最高成交價超過了150萬元。僅就結果看并非十分理想,但對于一項剛剛走入拍賣、從內容到形式都處在探索階段的新拍賣門類來說,這樣的表現已經讓人感覺到了“后生可畏”。 天工獎創(chuàng)始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yè)協(xié)會玉石分會秘書長奧巖分析指出,珠寶市場傾向玉石翡翠的格局變化與兩個情結有關:第一個情結就是文化情結,中國人對于玉的喜愛是融入血液中的,一旦經濟與傳統(tǒng)文化復蘇的環(huán)境出現,這種喜愛就會表現出來;第二個情結就是財富情結,當看到一種東西值錢了,能賺錢了,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靠攏聚集的效應。 事實上,翡翠玉石搶眼的同時,傳統(tǒng)珠寶行業(yè)也在自我調整。今年珠寶展上,主辦方還推出了一個新的獎項——“首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先鋒獎”。按照“中國特色的新創(chuàng)意、新材質、新結構與精品”的設計思路,先鋒獎與天工獎有幾分相像。雖然從獲獎作品最終所體現的水平來看,與觀眾的心理期待還有一定距離,與黃金、鉆石等市場以及收藏也還沒有充分結合到位,但是,先鋒獎畢竟揭開了新概念中國式珠寶設計的序幕,其后運作的空間值得期待。 珠寶界人士對于各種風吹草動也都洞若觀火。有業(yè)內人士指出,與已經紅火起來的玉石翡翠不同,一些珠寶品種正在逐漸慢熱,隨著整體珠寶行情向上攀升。比如說,琥珀在市場中正在抬頭,這種勢頭在今年展會上有所體現;紅珊瑚在經歷了幾年的市場開拓之后也在被逐漸認知,在廉價染色珊瑚熱賣的同時,收藏級珊瑚的觀念也正在市場中形成;黃龍玉也首次出現在珠寶展上,其希望憑借展會平臺尋找市場突破的想法已昭然若揭。 設計背后的激烈競爭 論是天工獎還是先鋒獎,都可以視為中國式珠寶設計的探索,而設計一詞也注定成為2007珠寶展的關鍵詞。 天工獎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通過以創(chuàng)意為核心的評獎來推動玉雕藝術創(chuàng)作,明確行業(yè)發(fā)展方向。在歷經六年之后,天工獎的評獎規(guī)則與行業(yè)引導作用顯然得到了玉雕界的認同。而與天工獎主動走在前面引導市場的概念不同,很多珠寶設計的升級則更有適應市場的感覺。在收藏市場的不斷拉動下,整個珠寶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化,這些市場變化直接把商家逼向了設計。 一位參展的臺灣商人指出,由于翡翠收藏熱的快速升溫,商家競逐使得翡翠原料價格攀升過快,為了應對價格對流通的影響,只好選擇在設計上突破,哪怕小一些的材質,只要品質好,采用重新組合設計出富有特色的首飾,也能得到認可。在高端翡翠競爭激烈的形勢下,一些商家退出了角逐,選擇比較廉價的材質,依靠獨有的創(chuàng)意開發(fā)來賣“設計”。對于高檔翡翠,更加富有特色的設計正被越來越多的商家所采用,與傳統(tǒng)的吉祥花件、掛件等概念有了距離。 從本質上說,本屆展會問世的先鋒獎,與市場競爭關系極為密切。首先是傳--寶玉石熱在收藏還是營銷 (責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