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刀切開,黑青黑青的兩個整面都是僵石!第二刀切開,天窗露出的淺淺一層“白色玉石”下竟藏著塊拳頭大小的鉛!日前,花了數(shù)千元買的一塊“玉石籽料”切開后,讓玉雕師傅愣了半天。
橢圓形天窗露出的“玉”看上去潔白如脂,分開看破綻百出
橢圓形天窗露出的“玉”看上去潔白如脂,分開看破綻百出。
“怎么也沒想到,數(shù)千元買的‘玉石’里竟然藏了這么多秘密。”當(dāng)日,玉雕師傅在自家玉器店里向聞訊而來的周圍玉商連連感慨:現(xiàn)在玉石造假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玉商們把玉雕師傅切成三塊的“玉石”拼接起來看,其重約2公斤、長約20多厘米,兩頭稍尖,中間是直徑約十多厘米的一個相對規(guī)矩的“玉石”,石頭中間部位是按業(yè)內(nèi)習(xí)慣開的橢圓形天窗,其露出的玉質(zhì),看上去細膩、潔白如脂。
“實際上,這塊石頭從里到外沒有一點玉石的影子。”見證了整個切玉過程的國家級玉雕大師馬師傅表示,這塊“玉石”是塊做建筑石料或裝飾石料的大理石巖,惟一露出來的那塊白的也不是玉,是合成玻璃做的。
馬師傅憑借自己幾十年的從業(yè)經(jīng)驗揭露了這塊“玉石籽料”的誕生過程:首先在石頭中間部位開一個橢圓形的窗口,后用玉雕工具掏膛,這個膛要根據(jù)石頭的大小確定它的比例,這塊石頭的膛窩直徑大約3-4厘米,掏好膛后將鉛熔化灌鑄膛中,再在離石頭表面一厘米處做一個和表面形狀非常吻合的模形,將熔化好的合成玻璃澆鑄冷卻,用玉雕技術(shù)將表面挖去約2毫米的凹面,這樣一塊“潔白如脂的和田籽玉”就算大功告成了。
“這種和田玉籽料造假法叫鑲嵌法或澆筑法,是近年來才出現(xiàn)的一種造假方法。”新疆知名玉石鑒定專家“岳工”表示,在他接觸的送檢樣品中,甚至發(fā)現(xiàn)迷惑性更強的,表面天窗露出的“白玉”用真玉填充,為了讓其達到玉石籽料那種沉甸甸的手感,石頭中間澆灌一些比重較大的金屬。
新疆和田玉原料交易信息聯(lián)盟秘書長王建生表示,近年來,和田玉價格一路飆升,高端和田玉籽料價格更是以克論價,最高的可達兩萬元一克,這樣一個巨大的投資利潤空間,也催生了種種造假手段。
“比如本文展示的這塊石頭,造假成本最多也就在二三百元,其利用買者投機心理,編個故事,至少能賣個幾千元,好了賣個幾萬元也是正常的。”王建生表示,畢竟這么大塊真的玉石,如果“賭”好了,最低也能值幾十萬元。
筆者了解到,除了這種和田玉籽料造假方法之外,市面上最常見的冒充玉石的“料器”,也就是合成玻璃。
“此外,還有用大理石巖、巴玉、石英巖等多種冒充玉石的方法。”岳工提醒藏友,購玉不要貪圖便宜,要到正規(guī)店去買,必要時可到專業(yè)質(zhì)檢機構(gòu)去鑒定。
內(nèi)行教您辨玉
1、染色皮籽料
這塊籽料皮色是人工染制,這種顏色看上去很不自然,像浮在玉料表面,或沁入玉料的綹裂中(這里顏色更深),特別是玉料有瑕疵的部位,更是用較深的顏色來加以掩蓋。天然的皮色,是原料在河流中沉淀下來后,由于水質(zhì)、土質(zhì)、環(huán)境的不同,沁出來的顏色也不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玉料上沁出美麗悅目的顏色來。
2:磨光籽料
這塊“籽料”是用山料磨光上色冒充的。造假者用和田玉山料精心切割成天然子料的外形,然后在球磨機中滾磨。幾天時間,完成了自然界中千百萬年才能完成的過程,再涂上油脂,磨光子料就造成了。鑒定這種磨光子其實很簡單,其一時這種看似光滑的“子料”,仔細對光看,可以見到金剛砂刀片切割的痕跡,即顯示切割的棱線,其二是沒有天然子料特有的“毛孔”。即使有孔,玉天然毛孔相去甚遠,天然子料的毛孔,就像人們在看高清電視屏幕上出現(xiàn)特寫鏡頭上男演員面部,所見到的那種規(guī)則的,圓形的毛孔一樣的小孔。而磨光子若有“毛孔”,那是用沙子槍打出來的“凹坑”。其形狀不規(guī)則,邊緣呈鋸齒狀,大小不一。
3:合成玻璃手鐲
如圖一真一假玉石手鐲。左邊為真的碧玉手鐲,右邊為玻璃所做。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玉石為天然礦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甚至數(shù)萬年生成,均有“生長痕跡”。比如,透光下,玉石中往往會有纖維狀,或粒狀及其他形狀的結(jié)構(gòu),而玻璃制品則非常勻凈,除了偶爾會有氣泡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瑕疵。
(責(zé)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