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耳熟能詳?shù)?span style="line-height: 1.6">詞句,其曲牌名稱叫做《青玉案》。關(guān)于青玉案,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青玉器物,如青玉碗,另一種是說鑲嵌青玉的幾案,無論何種說法,青玉所代表的是情境的交融與含蓄的風雅,與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表達天衣無縫。
及至清代,青玉使用上至最高皇權(quán)的“皇帝之寶”,下至文房、飾件,應(yīng)有盡有。清朝宮廷中很多器皿都用青玉制作,故宮所藏《大禹治水》、《秋山行旅》等大型國寶級玉雕就是代表作,這除了清代青玉的產(chǎn)出量大原因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青玉特殊的致密結(jié)構(gòu),適用于制作山子、器皿等。像國寶級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重達5噸,所用青玉料重約一萬零七百余斤,令人嘆為觀止。
這件青玉原料是在清乾隆年間由新疆密勒塔山采來,當時用幾百匹良馬和千余人拉了三年,最終跋山涉水八千余里才運抵北京。出于雕琢的需要,這塊玉料此后又轉(zhuǎn)運到揚州,由當時國內(nèi)著名工匠數(shù)百人用了六年時間精心雕琢最終完成,作品再現(xiàn)了大禹治水時的壯觀景象,堪稱難得的巨玉良工,也因此成為和田玉雕品中的稀世珍寶與清代玉雕頂峰時代的玉器杰作,現(xiàn)陳列于故宮,吸引力無數(shù)關(guān)注的目光。
在故宮博物院中,還藏有一套“青玉磬”。“青玉磬”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古樂器。“磬”由和田大青玉塊制成,濃青綠色,泛油脂光澤,共12塊一套,每塊長90cm,寬60cm,厚4cm,擊之可發(fā)出不同音律,是我國古代用和田玉制作的樂器中的精品?! ?/span>
在青玉使用的歷史中還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畢生對和田玉極其癡迷,據(jù)說嗜和田玉已達顛狂的程度,其生前身后都與玉有關(guān)。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光緒帝以及各位大臣贈送和田白玉、羊脂玉插瓶、標壺、如意、透雕葫蘆等數(shù)千件。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壽之際,眾人籌劃她天年之后在寢宮制作停放棺槨的大玉座時,慈禧親選了和田青玉。玉工找到的和田青玉長約3米,寬約2米,厚1米,重達20噸。然而,在運往北京途中,慈禧太后駕崩,玉工們砸了玉料。如今這塊玉料的其中兩件大塊青玉分別存放在北京中國地質(zhì)博物館和新疆地勘局,作為珍貴的特殊展品供人們參觀。
除了我們一般所說的青玉、青白玉之外,新疆青玉中還有一些特殊的青玉品種,值得收藏者特別關(guān)注。比如有一種青玉籽玉,其顏色實際為黑綠色,但從外觀看,顏色呈黑色,只在強光照射下,青綠色清晰可見。這種青玉籽玉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細膩均勻,表現(xiàn)出非常好的玉質(zhì)感。像這樣的珍稀材質(zhì),原來在收藏界并不被看重,但隨著認識提高,現(xiàn)在其價值已得到很大的提升,為收藏者所重視。從這樣的事例中也揭示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對于玉石來說,溫潤是決定價值的重要因素——對于玉石的審美,玉的質(zhì)感是最重要的,顏色倒在其次。
由于青玉具有的諸多特點,它被廣泛應(yīng)用于制作山子、器皿等具有獨特工藝特征的玉雕作品,一般青玉很少用在做小東西上,雖然也有些小件兒,也很漂亮。玉雕由過去的人工操作逐漸走向半機械和電氣化,生產(chǎn)率提高了,但天然玉料卻越來越少,所以玉器價格仍然是昂貴的。
拿起手機掃一掃老山玉器公眾微信更多驚喜等你來: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