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們常說“手機控”、“游戲控”、“包包控”等等,“控”有指人沉浸其中,似乎被物所役的意思。如果要用這個“控”字去給乾隆“貼一下標簽”,那他就是名副其實的“玉石控”了。故宮博物院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為乾隆所藏,這足以道明乾隆對玉的極度沉迷。
美人不及美玉 歷代不少皇帝擁有美人無數(shù),縱欲于奢華淫亂的生活中。乾隆也有佳麗三千,但美人并不是他主要的消遣對象。相對于美人,他更愛美玉。 早在乾隆整頓吏治時,就對玉石這種高雅的奢侈品情有獨鐘。每年各地官員上供朝廷,總少不了美玉,這最能討得乾隆歡心。 乾隆把玩玉石的嗜好一發(fā)不可收拾,總是想盡辦法謀得好玉。在每年三次常貢之外,他允許上貢的官員隨時進貢,最多的官員一年可以上貢三十多次,為了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美玉,他竟然拿出高于市場價格的錢回贈上貢官員。 但是清朝政府的開支和皇家開支是分開的,作為一國之君的乾隆不可能隨便動用國庫資金。為滿足自己欲望,他不得不采用了和公式的餿主意:凡是朝廷犯錯的官員,如果沒有妨礙大清社稷安全的,交些銀兩上來就可以免除罷官的懲罰,這些罰款將由和公式轉交給乾隆私用。 有了這筆資金后,乾隆更加狂熱收藏玉石,到了晚年時,他收藏的古玉接近一萬件??臻e的時候,乾隆每天都會把這些古玉拿出來擦拭,撫摩,把玩。癡迷美玉的程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他迷戀美色的欲望,那些后宮的美女佳人真是備受冷落啊! 乾隆愛玉成癖,清代宮廷玉器的做工之精、器型之眾、使用之廣、數(shù)量之多,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媲美的。當時宮廷集中了全國優(yōu)秀的玉雕設計師和匠師;乾隆也控制了玉源地,宮廷掌握了優(yōu)質的玉材,碾制出了大批精美絕倫的玉器。 最喜蘇州玉器 清代除了宮廷造辦處玉作、如意館以外,承擔起為宮廷制作玉器的任務,還有蘇州織造、江寧織造等地,形成了龐大的宮廷玉器制作網(wǎng)絡。 明清以來,蘇州一直都是流行時尚的引導者。明末時,蘇州的琢玉工藝已被推為全國首位;到清代,蘇州更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琢玉中心。 乾隆很是了解蘇州玉匠和玉肆的情況,也對那里玉匠的玉器制作水平非常有信心,認為蘇州專諸巷中的玉匠是一個具有相當創(chuàng)作實力的群體。因此,在乾隆帝發(fā)派蘇州織造制作的玉器活計中,有時是不帶樣稿的,這樣可以留給工匠較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就拿《桐蔭仕女圖》這件作品來說吧,整塊玉石被從中心取走了一件碗坯后,蘇州工匠將余下的材料琢成了一件刻畫江南庭園景色的器物:圓門內(nèi)外是茂密的蕉葉和玲瓏的假山,兩扇半月形門扉虛掩,門內(nèi)外各佇立著一位白衣少女,透過門縫相互窺望。這件充滿濃濃情意的玉雕,是玉匠巧妙利用廢料、善用玉本有的顏色進行設計的結果。在乾隆眼中,這件玉器甚至可以與春秋時期的和氏璧相媲美。 可是到了乾隆中葉以后,蘇州玉器行業(yè)出現(xiàn)了一種崇尚繁縟、纖巧、刻鏤,片面追求技巧而忽略藝術品位,甚至為減少玉料耗損而遷就材質原形的不當設計風氣。乾隆四十六年,蘇州的新樣玉器可以說是泛濫成災。新樣玉器令乾隆覺得非常不堪入目,深感這是玉器的災難。于是,乾隆從玉器的制作過程入手,對新樣的玉器的生產(chǎn)予以引導。這時候,乾隆不再讓蘇州自由發(fā)揮了,下令將樣稿發(fā)給玉工,嚴格要求玉匠按式琢制,或者明確指示不能琢制新樣。 愛玉又毀玉 “湯然見此虞夏器,渭之日漢實頓置。誰云不劌堅且貞,歲久入土頗剝溉。大體圓周肉好存,得全翻因自土出。……顏如渥丹君子哉,望古遙緬風人意。”這是乾隆對一件古玉璧的吟詠,是他對玉璧作了仔細的觀察、思索后有感而發(fā)的。 由詩看來,乾隆還根據(jù)該璧的保存狀況推斷它為出土之物,進而從玉璧的色澤推想其出土前的埋藏環(huán)境。這表明,乾隆對玉璧的喜愛不只是停留在一般觀賞的階段,還有點研究的意味。12年后,對于這件玉璧,乾隆又作了一首五言詩,詩中描述了玉璧的形制、論述了它的年代。不難看出,他對古玉的欣賞層次在當時確實是高人一籌。 然而,如此愛玉、懂玉的乾隆卻做出了極為荒唐的蠢事,他竟命玉工用楷書將這兩首詠璧的詩作刻在玉璧上,還琢刻了“信天主人”、“古希天子”御制璽文。玉璧的另一面也未幸免于難,被刻上了“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之寶”御制璽文。他的這種行為,簡直就是對玉璧的毀壞。因為,遠古的玉璧都是素面無紋的。一些研究者認為,玉璧光素的表面象征著天的形象,一旦被刻上文字、璽印,就會變得不倫不類、古意盡失。 乾隆的毀玉行為,絕非僅此一例。相傳清宮中的神面紋玉圭出土于山東龍山文化墓葬,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物。 乾隆對這件玉圭喜愛備至,然而在玉圭的無紋飾處,他又命玉工用隸書刻上了他的一段評語:“是玉人稱為‘元黃天府’。按唐肅宗本記載,楚州獻寶玉十三,一日‘元黃天府’,其制上圓下方,近圓有孔。今是玉上下俱方,兼有兩孔,規(guī)制不侔,殆后人附會之說云。”此外,玉圭的兩孔之間和最上方還分別被刻了“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兩方璽文。玉圭的另一面還被用隸書刻上了乾隆的一首五言詩。 掀起玩玉高潮 《詩經(jīng)》中有“謙謙君子,溫婉如玉”之說,漢代許慎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人們愛玉,受“君子如玉”的傳統(tǒng)觀念浸潤。 玉石經(jīng)長期佩戴之后,受人體皮膚的影響,自身的光潔度等也會有所改變,古人認為這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自然對玉有好感。 但是,掀起玩玉高潮的是乾隆。乾隆如此嗜玉,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員為討好乾隆,到處搜求好玉進獻,自然也帶動了玩玉的風氣。 (責任編輯:admin) |